後趙天竺僧佛圖澄譯
    
如是我聞, 一時佛在, 靈鷲山中, 清靜台上, 與諸菩薩、聲聞、天龍八部, 圍繞聽佛說法。時有無量初發心比丘, 比丘尼, 優婆塞, 優婆夷, 各作是念, 佛說大法, 我意不通, 願佛方便, 淺處開示, 令我等輩, 悟佛知見,皆得道果。若欲請問, 不得近前。
    
爾時, 文殊師利菩薩, 知諸四眾, 心之所念, 既作方便, 從座而起, 前白佛言:「世尊大慈, 願設方便, 開示初機, 直指眾生, 見性成佛。及為末世, 初進佛門, 求道眾生, 得正知見, 不遭邪惑, 不假多功, 皆得道果。」
   
佛言:「善哉善哉!文殊師利, 有大方便, 請問如來, 開示三根, 及於未世, 初入門者, 修行正路, 從汝所問, 當未汝說。時諸大眾, 默然而聽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, 有陀羅尼, 名金剛心, 能令眾生, 一見一聞, 便得道果。善男子!云何名金剛心, 此心人人本有, 個個不無, 是諸眾生, 自知自覺本等之心。何以故!一切善惡, 皆出自心, 自心修善, 令身安樂, 自心造惡, 令身受苦。心是身主, 身是心用, 所以者何? 佛由心成; 道由心學; 德由心積; 功由心修; 福由心作; 禍由心為。心能作天堂; 心能作地獄; 心能作佛; 心能作眾生。是故, 心正成佛; 心邪成魔; 心慈是天人; 心惡是羅剎。心是一切罪福種子。若有人, 悟自心, 把得定, 作得主, 不造諸惡, 常修諸善, 依佛行持, 力佛行願, 佛說是人, 不久成佛。若有善男子, 善女人,
佛道者; 不明自心, 名未成佛。若人明自心, 達自性, 依佛修行, 決定成佛, 勝如讚頌金剛經, 三十萬遍, 功德無比。何以故? 一切諸佛, 及成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 皆從自心流出, 無窮無盡, 不壞不離, 故名金剛心。悟此心者, 名悟佛心, 是故佛與眾生, 心性一般, 只因修與不修, 信與不信, 所以有成佛, 有眾生也。
    
文殊菩薩, 問佛云:何名金剛經? 世尊曰:「金剛」喻自性, 「經」者喻自心。若人明自心, 見自性, 是人自己身中有經, 六根門頭, 常放光明。照天照地, 具足恆沙功德, 出生四果四向, 十聖三賢, 乃至如來, 三十二相, 八十種好, 一切功德, 皆從自己心地修成, 不從外得。何以故!若是明心見性之人, 常聞自己心佛, 時時說法, 時時度眾生, 時時現神通, 時時作佛事, 得此理者, 名持金剛經, 名得金剛不壞身也。
   
敢問金剛經中, 佛常讚歎, 受持「四句偈」等; 為人演說, 所得福德,勝將七寶, 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布施之福。又勝出日分, 中日分, 後日分, 乃至百千萬劫, 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。未審云何是四句偈? 佛言:「一切眾生, 皆有佛性, 本來不生, 本來不滅, 只因迷悟, 而致升沈。何以故!眾生常迷不覺, 所以永劫墮落。諸佛常覺不迷, 所以永成佛道。若有男女, 求佛道者, 進道功程, 權分四級, 號四句偈:一曰:空身。二曰:空心。三曰:空性。四曰:空法。云何空身:身是父母所生, 亦具父母息氣,九空常流, 種種不淨, 四大假合, 終虛敗壞。有智男女, 知身是幻, 未死之前, 當死一般, 借此幻身, 學佛修行, 名悟身空!一句偈也。復觀自心, 非生非滅, 最聖最靈, 遇境似有, 境滅還無, 令悟真心, 常覺不昧, 不隨妄想流轉, 但依真性主行, 名悟心空!二句偈也。復觀自心, 寂然不動, 感而遂通, 變化無窮, 威靈莫測, 明明了了, 自覺自知, 靈靈寂寂, 無為常為, 名悟性空!三句偈也。復觀如來, 所說經法, 皆是方便, 引導法門, 如水洗塵, 似病與藥, 今證心空, 法了, 病根藥除, 名悟法空!四句偈也。
    
此四句意, 乃是超凡入聖, 進道之門路; 三世如來, 從此成佛, 十方菩薩依此進功。所以者何!悟得初句意, 依意修行, 便證預流須陀洹果。悟得二句意, 依意修行, 便證一來斯陀含果。悟得三句意, 依義修行, 便證不來阿那含果。悟得四句意, 依義修行, 便證無生阿羅漢果。此四句偈, 大開諸佛道門, 受持讀頌, 為人演說, 能令聞者, 悟佛知見, 成佛無疑。是故得福, 勝前七寶身命布施, 所得福德, 百千億分, 不及其一。
    
佛告文殊師利:「前佛後佛, 一體皆在個人, 自己明心見性, 修而成之。然則佛性, 人人本有, 不投佛修, 終不成佛。何以故!為無佛功。有求佛者, 一用齋戒, 為佛基址。二投明師, 指示功程。三識心性, 了了分明。四用作福, 助發根苗。五用結緣, 增自善本。六明因果, 不妄主為。七破邪魔, 遠離外道。八用通裡, 不著有為。九用精進, 習佛行德。十用通達, 法法精明。若人具此, 十種功德, 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   
敢問, 云何四生, 造何等業, 受行稟命, 種種不同。世尊曰:「一切眾生, 無始劫來, 種種顛倒, 念念不善, 深迷自性, 久戀塵緣, 從貪顛癡, 行殺盜淫, 造諸罪業, 無量無邊, 輪迴相遇, 受行非一。略說四生, 顛倒業本; 一者, 卵生:是人先世, 貪心機謀, 計較為活, 故墮卵生, 魚鳥之類。貪高為鳥, 見人高飛; 深謀為魚, 逢人淺沈。二者, 胎生:是人先世, 貪戀淫慾, 故墮胎生。人與畜類, 本分貪淫, 為人堅立, 橫心貪慾, 作畜橫行。三者, 濕生:是人先世, 貪食酒肉, 打鬧作樂, 故墮濕生。爛蛆廁蟲, 蠛蠓之類。四者, 化生, 是人先世, 心多變異, 念念改常, 面是背非, 故作故犯,故墮化生, 脫殼飛行, 蛾蟲之類。」
   
佛告文殊師利:「六道四生, 惟人最貴, 惟人最靈。佛從人中修成, 業從人中造就。人能修福, 決生天上。人能造惡, 必墮地獄。有德為神, 有道成聖。入五總路頭, 福罪不由近定, 臨命終時, 隨業受報, 人道不修, 餘道不及, 一失人身, 萬劫不復。
   
復次文殊師利, 吾滅度後, 末法年中, 多有鈍根劣智眾生, 心迷意醉,智昧情昏, 雖有齋戒, 並無智慧, 愚心高傲, 邪見自專, 不肯下心, 參求明師, 正真訣法。一向執著, 認妄為真, 或有執著經書文字, 或有執著送持名數, 或有學的一言一句, 便為究竟; 未得曰得, 未證曰證, 修少善根, 生大果望, 是人愚迷, 不會佛意, 自誑自瞞, 雖是善因, 難逃惡果。何以故!種子不真, 所以不結菩提正果, 一失人身, 萬劫不復。
   
問曰:以何知見, 名為五眼? 世尊曰:肉眼者, 光見暗不見, 見前不見後也。天眼者:前後內外, 山巖石壁, 真見無礙是也。慧眼者:能見三世佛法, 則種種方便, 量根施道, 不失其時是也。佛眼者:圓明普照, 無始劫前, 無終劫後, 一切因果, 如對目觀, 毫毛不失是也。此五眼者, 乃從一切諸善功德, 福感而生, 為佛能全, 餘人不及, 眼須分五, 照共一心, 見性修行, 人人有分。
   
又問云:「何是清靜佛身? 」世尊曰:「自性清靜, 是諸眾生本性, 但見肉身, 不見法身。諸佛悟後, 常見法身, 本來清靜, 不生不滅, 無壞無成。在凡夫地, 明曰心性; 在聖賢地, 名曰聖性; 在乾坤內, 名曰天性; 在菩薩地, 名曰佛性; 在諸佛上, 名曰清靜法身; 若不修行, 終不能悟本來面目也。若人求悟, 不求師證, 認妄為真, 日久必成邪魔外道, 成妖作怪, 惑亂眾生, 生遭王難, 死墮惡道, 一失人身, 萬劫難迴。」
   
復問:「云何是無餘涅盤? 」佛言:「寂然不動心是也; 三世諸佛, 共一路頭, 同到不動心中, 其受無樂知樂, 更無有樂過於此樂, 故名無餘涅盤。」
    
敢問:「以何工夫修證!能超凡夫入聖道果? 」佛言:「若有善男子,善女人, 信向佛道, 便捨恩愛, 截斷塵緣, 堅持齋戒, 精修十道, 清靜三業, 遠離六塵, 力投名師, 學問正法, 依師開示, 不雜用心流轉, 只依佛法修行, 有此功者, 得須陀洹果。復有善人, 習佛威儀, 清靜戒律, 一心靜坐,攝心不散, 身口意業, 皆悉調服, 於世間心, 動少靜多, 有此功者, 得斯陀洹果。復有眾生, 三業不萌, 六塵不生, 靜久功深, 心性恆一, 於世間心,寂然不動, 得心自在, 有此功者, 得阿那含果。
    
復有眾生, 以自在心, 習成定力, 定性向前, 悟名自性, 本來空寂, 心境兩忘, 澄心不動, 有此功者, 得阿羅漢果。此四果人, 功超六欲, 凡夫天上, 得入聖賢, 寂滅場中, 同佛出世, 助佛揚化, 淨佛國土, 自度度人, 報佛恩德, 直至菩提, 永無顛倒, 故名四果, 得道聖人也。復次文殊師利!是四果人, 有真信心, 依師教悔, 不用二心, 戒德精嚴, 威儀具足, 於世財色, 恩愛名利, 一斷永斷, 一了永了, 從始至終, 守道如一, 雖則不能, 大通大達, 心性堅固, 清靜解脫, 與佛無異, 故得超凡, 入聖位也。」
    
又問:「何等之人, 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? 」世尊曰:「凡夫之人, 認自四大, 色身世我, 貪生怕死, 名有我相。心存憎愛, 意不均平, 名有人相。念念常隨, 世心流轉, 不求解脫, 名有眾生相。心識不忘, 業種常萌, 不悟無生, 真空實性, 常隨心境, 意識流動, 名有壽者相。菩薩之人, 知身是幻, 悟世無常, 不惜身命, 何況資財, 但惜大乘, 佛之教法, 名無我相。等觀眾生, 皆如赤子, 不擇冤親, 平等濟度, 名無人相。於世間心, 一了永了, 更不相續, 名無眾生相。明悟自己, 無生實性, 不隨心境, 意識流動, 但依方便, 願力行持, 名無壽者相。有此四相, 既名凡夫; 無此四相, 是名菩薩。
   
敢問:「云何是五根五佛, 同種善根? 」世尊曰:「若是清靜齋戒, 明心見性之人, 投師口訣, 得正見者, 眼世佛見; 耳是佛聞; 鼻是佛嗅; 口是佛說; 心是佛知; 五根常顯, 五佛神通, 同種善根, 成佛種智。若有人, 把得定, 作得主, 依佛修行, 佛說是人, 立地成佛。」
   
敢問:「云何修證得六波羅密? 」佛言:「若有貪吝眾生, 能捨酒肉不食, 能捨財物不貪, 能捨恩愛不戀, 能捨諸惡不作, 能捨人我不爭, 名得第一『布施波羅密』。復有邪淫眾生, 能持佛戒, 能習佛儀, 能降六賊, 能斷邪非, 名得第二『持戒波羅密』。復有痴恨眾生, 能受人虧, 能忍人罵, 非來正對, 逆來順受, 都無怨恨, 反加度脫, 名得第三『忍辱波羅密』。復有怠慢眾生, 能學如來十二部經, 受持讀頌, 書寫講說, 未通務通, 未證務證, 名得第四『精進波羅密』。復有散亂眾生, 能斷諸緣, 能止妄念, 能除昏散, 能息禪定, 定力如山, 魔擾不亂, 名得第五『禪定波羅密』。復有愚痴眾生, 能破無名, 能空諸相, 能通理法; 能決是非, 言言的當, 字字無差,
名得第六『般若波羅密』。若人能具六波羅密者, 名出生死, 名到彼岸, 名超三界, 名登十地, 成佛之數。」
   
敢問:「云何行持名善知識? 」佛言:「善知識者, 心性柔和, 戒行精專, 心無貪妒, 物無愛戀, 心行平等, 意無憎愛, 有大方便; 自度度人, 量根施道, 具大總持, 好心與人, 不求果報; 行門清靜, 無諸過失; 說法論義皆合經義; 具足此行, 名善知識。復有智慧出眾, 福德超群, 無所不善; 無法不識, 為人天眼目, 作佛法棟樑, 掌佛祖權衡, 作法門領袖, 開正道門, 塞邪魔路, 紹隆佛種, 續慧聯芳, 以心印心, 流傳不絕, 大機大用, 大願大力, 此名真正, 大善知識。」
   
問曰:「修何福業, 得生天堂? 」世尊曰:「若有眾生, 信物因果; 受三皈依; 持五戒; 修十善; 事二親; 截斷邪淫; 常行正道; 齋僧供佛; 修塔造奄; 轉頌大乘; 莊嚴佛相; 護善遮惡; 作大福田, 是人捨壽, 必生上界,三十三天, 受諸天福, 五欲妙樂, 思衣衣來, 想食食至, 皆是自然化成, 不用人力所辦。天上一日, 人間百年, 各具五種神通, 快樂逍遙自在。」
   
復次文殊師利!世間多有邪師外道, 不知善惡因果, 不達轉迴報應, 一向狂言, 心邪倒見, 尊命神鬼, 行鬼教法, 誑惑世人。廣殺豬羊牛馬, 禽獸畜生身命, 自貪食肉, 妄稱祭天祭地, 祭神祭鬼, 求福求壽, 保家保身, 托鬼為由, 詐人財, 食人有。書鬼符牘, 傳授世人, 妄稱功力, 度人生天, 要人財物, 活自邪命。若殺命, 救得命, 王侯常在世; 若符牘, 能度人, 邪師得上天。世上迷人, 信此邪見, 大家相同入地獄,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。何以故!求福末過, 齋戒布施; 求壽末過, 不殺放生; 求慧末過, 廣學多聞; 求安末過, 省禁是非。是故, 欲求正道, 末信邪師; 欲出輪迴, 末犯因果,
福報應, 如影隨形, 邪正道殊, 苦樂各異。
   
敢問:「云何是外道六師? 」世尊曰:「如來滅後, 多有波旬, 入我法中, 住我寺院, 剃頭披褐, 稱佛弟子, 相共檀那, 飲酒食肉, 污漫淨地, 第一外道。有牽妻帶子, 住佛伽藍, 偏學瑜珈, 教相自稱, 遺法弟子, 飲酒食肉, 與人修齊, 不僧不俗, 第二外道。復有邪人, 上無師傅, 下無師證, 被鬼迷制, 邪悟聰明, 不假公德, 自言成道, 外托佛教, 內行邪法, 惑亂世人, 同入邪路, 滅佛種智, 第三外道。復有外見, 偏學有為, 行符咒水, 驅神遣鬼, 惑亂世人, 增長惡見, 滅佛正見, 第四外道。復有眾生, 依休咎學問, 吉凶占卜, 鑒形先兆禍福, 惑亂世人, 滅佛正眼, 第五外道。復有粧模做相, 空腹高心, 未證言證, 未悟言悟, 一言半句, 便為究竟, 不食油鹽, 茶果醬醋, 執持邪戒, 惑亂無智, 不用看經念佛, 不用做福參禪, 不用出家受戒, 不用投禮明師, 偏指色身, 與佛無二, 狂惑無知, 同入黑暗, 斷善根苗, 滅佛智慧種, 執著痴頑, 第六外道。此等六師, 波旬外道, 於後末法, 入我法中, 壞佛伽藍, 毀佛正法, 滅佛教相, 佛勒大乘, 願力菩薩, 隨方應現, 或為人王帝主, 或為宰官長者, 具大威德, 各作一方, 佛之檀越, 摧滅邪道, 守護正法, 無令外魔, 得其方便。依佛說者, 是佛弟子, 隨順邪者, 既是波旬相同。毀謗大法, 入阿鼻如箭, 一失人身, 無有出期。」
   
敢問:「或有善男子, 善女人, 根性遲鈍, 福德力微, 雖信佛修, 心不開悟, 工夫不了, 如何得度? 佛言:根性雖鈍, 但有堅固, 真實信心, 不退齋戒, 時時發願, 懺悔夙殃, 障消願滿, 慧性現前, 便得開悟, 見性成佛也。」又問:「有等眾生, 見佛不禮, 聞法不信, 逢僧不敬, 毀謗善人, 破人齋戒, 不信因果, 輕慢聖賢, 卻信邪鬼, 步步造業, 不修寸善, 此等眾生,得何果報? 佛言:「此等眾生, 具足邪見, 生前不信, 三寶教化, 死後決墮三途, 受大苦惱, 求出無期, 千佛出世, 不能救度。」
   
請問一切罪業, 何業最重? 佛言:「一切罪中, 殺生食肉, 其業最重。何以故!一刀還一刀, 一命償一命, 千萬生中, 相噉無休, 是故菩薩, 欲出輪迴, 先學慈悲, 不食不殺。次犯偷盜, 破人富貴, 本小息大, 千萬生中,酬他宿債。何以故!若物屬他, 不與自取, 一文一粒, 皆用填還。是故菩薩, 欲求富貴, 財物如意, 先學布施, 何況偷瞞。三犯淫慾, 恩愛相纏, 千萬生中, 不得解脫。何以故!生死根本, 淫為種子, 是故菩薩, 欲出生死, 先斷愛渴。四犯妄語, 口業相誣, 千萬生中, 是非相攻。何以故!冤冤相報,世世相吞, 是故菩薩, 欲求人道, 先學誠實。五犯飲酒, 昏迷本性, 千萬生中, 智暗心迷。何以故!酒力迷心, 世世暗鈍, 身體臭穢, 悶亂顛倒, 是故菩薩, 欲求定心, 聰明智慧, 當斷酒業。此五種業, 最大最重, 若人全持,直成聖道, 若全不持, 永墮沈淪。一失人身, 萬劫不復。」
   
問云:「造何等業, 受餓鬼報? 」世尊曰:「一切眾生, 慳吝財物, 貪戀衣食, 偷瞞公眾, 私己受用。有人乞化, 不濟一文, 反加嗔罵, 只圖自己飽暖, 不惜他人飢凍, 壽終決墮, 餓鬼道中, 長受飢虛, 咽細如針, 吞食不下, 肚大如鼓, 頭重如山, 倘逢飲食, 自然化作, 溶銅熱鐵, 餓得口土猛火, 鼻出青煙, 體形黑瘦, 業滿方消。」
   
復問:「造何等業, 墮畜生中? 」世尊曰:「一切眾生, 貪酒食肉; 宰殺禽獸, 鋪設宴席, 取歡作樂, 果報為牲, 酬前命債。又有借人財物, 為足酬還, 或有偷騙他人, 奪人受用, 果報為畜, 還人錢債, 直至業滿, 方出輪迴。」
   
敢問:「云何是一體三寶? 」佛言:「性是佛寶, 如如不動是也。心是法寶, 明決公正是也。身是僧寶, 清靜齋戒是也。」
    
又問:「修何福業, 常得男子身? 」世尊曰:「恭敬三寶; 孝養二親;常行十善; 受持五戒; 心行公道; 志慕賢良, 修此善根, 常得男身。三劫不修, 便墮女身, 五百年中, 為人一次; 或有轉身換身, 忘卻前因, 遇惡因緣, 業造不善, 便失人身, 萬劫難轉。」
    
復次文殊師利, 男身具七寶!女身有五漏!何名七寶? 一有志氣之寶,到處遊行無畏。二有主為之寶, 行事善掌權衡。三有成家之寶, 善能生財立業。四有安身之寶, 善能輔君養親。五有聖智之寶, 善能決斷是非。六有安邦之寶, 舉理上下皆從。七有定性之寶, 善能親賢襲聖, 是名男子七寶之身。
   
何名五漏? 一漏不能為身主。二漏不能為家主。三漏不能為人主。四漏不能為物主。五漏不能為聖主。是名女人五漏之體。」
    
敢問:「少年造業, 到老修行, 得成佛否? 」佛言:「苦海無邊, 回頭是岸。若人回心, 發願修行, 捨非從是, 改惡向善, 長齋戒酒, 參投明師,得正見者, 不拘老少, 皆成佛道。」
   
又問:「或有善男子, 善女人, 一生齋戒, 種諸善根, 老來顛倒, 破齋犯戒, 得何福報? 」是尊曰:「此等眾生, 雖有善根, 無大願力, 無正知見, 遠離明師, 漏失前功, 六賊返轉, 劫自功德; 心生顛倒, 不成佛道。其中或有單犯食肉, 必落神道; 上品鬼王; 中品夜叉; 下品羅剎, 受人祭拜, 福盡氣消, 隨業輪轉, 一失人身, 萬劫不復。其中或有單犯飲酒, 必落鬼道。上品有財鬼; 中品風月鬼; 下品消散鬼, 福盡氣消, 隨業輪迴, 一失人身,萬劫不復。其中或有, 單犯淫慾, 必落魔道。上品魔王; 中品魔民; 下品魔女, 福消氣散, 隨業輪迴, 一失人身, 萬劫不復。其中或有, 單犯偷盜, 必落邪道。上品精靈; 中品妖怪; 下品邪人, 邪氣消散, 隨業輪迴, 一失人身, 萬劫不復。其中或有, 單犯妄語, 為得曰得, 未證曰證, 空復高心, 必成
妖類。上品鬼魅; 中品魍魎; 下品依草附木, 妖氣散盡, 隨業輪迴, 一失人身, 萬劫不復。其中或有多嗔怒者, 雖有福德, 必落修羅惡道。上品阿修羅王; 中品阿修羅眾; 下品阿修羅女, 常好爭鬥, 受勞不息, 福氣消盡, 隨業輪迴, 一失人身, 萬劫不復。
   
所以者何? 食肉修行, 欲圖成道, 如認冤家, 當己子想, 欲求相親, 無有是處。食肉修行, 欲圖成道, 如飲毒藥, 欲求安樂, 無有是處。偷盜修行, 欲圖成道, 如灌漏戶, 欲求平滿, 無有是處。淫慾修行, 欲圖成道, 如蒸沙石, 欲求成飯, 無有是處。不斷妄語, 以虛言實, 欲圖成道, 如彼凡夫,自稱國王, 欲求富貴, 無有是處。心多瞋怒, 心好爭勝, 缺平等慈, 欲圖成道, 如度漏船, 欲過大海, 終須沈溺, 是人自墮, 非佛不度。若欲成就, 菩提妙果, 當持如來, 清靜齋戒, 甯捨身命, 終不毀犯, 佛許此人, 力地成佛。
   
佛告文殊師利:「佛從發心, 齋戒清靜得。佛從久久, 不退真實得。佛廣發大願, 願出世間得。佛從平等, 不擇冤親得。佛從下心, 參求明師得。佛從慈悲忍辱得。佛從精進解脫得。佛從難行能行, 難捨能捨, 難學能學得。乃至佛從一切種, 一切智慧得。」
   
敢問:「凡人在生, 不能齋戒, 修諸福慧, 死後有孝順子女, 請僧轉誦大乘, 設修水路, 無遮大齋, 資度亡者, 未審亡者, 實得度否? 」佛言:「凡人在生, 自無善功, 死後子孫, 修功報薦, 十分功德, 只得其三。何以故? 修功作福, 無過財力, 是故生人, 出己財力, 眾同分中得福, 勝前過於亡者。其中或有飲酒食肉, 不淨人等, 誦經修薦, 善神不降, 聖賢不赴, 返累亡者, 加增罪業。若有真正孝順男女, 父母亡歿, 七七之內, 三年之中, 合家齋戒, 出清淨財, 命有德者, 讀誦大乘, 修設水陸, 無礙大齋, 燒香散化, 鋪設莊嚴, 如法供養, 一心謙誠, 代為亡者, 釋罪請福, 如此拔薦, 亡者生天, 生人有福, 存亡兩泰, 人喜神歡, 方為人子女者, 孝順者也。」
   
敢問:「云何是明師口訣? 」佛言:「如來滅後, 勒諸菩薩, 傳佛心印, 續佛慧命, 各闡一方, 開示未悟。有緣眾生, 正因正果, 正見正修, 降伏外魔, 破除邪見, 修正功行, 始終清靜, 非根不度, 非器不傳。若有清信,善男善女, 智慧高明, 力求道者, 數數親近, 久久供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angshs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